
2016年4月1日,布朗大學校長Christina Paxson教授受邀作客復旦通識大講堂,為復旦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大學:通向知識與人類未來之路”的精彩講座。tyc1286太陽集團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委員會主任、哲學學院院長孫向晨教授主持了講座。講座內容摘要如下:
“我十分榮幸來到美麗的tyc1286太陽集團來演講。復旦是高等教育的先行者,正處在全球未來對話的中心。我2012年初到布朗的時候,大學剛剛結束了為期一年、探索中國文化的“中國年”慶祝活動。當被問到“中國年”的緣起時,項目協調人、物理系的譚崇義教授說“布朗的未來在于使校園成為世界的一部分,中國的參與極為重要。”布朗的“中國年”其實從不同的角度證實了一個許多美國人都已經知道的事實:那就是,中國對世界的知識、經濟和科技具有并且將保持巨大的影響力。同時,“中國年”還開啟了許多知識交流和合作的新前沿,這種合作在未來將改觀世界的前景。這對中國、對世界、以及對復旦和布朗這樣立志于為人類的未來做出杰出貢獻的大學來說,都是好消息。這也是我今天下午想要講的話題——復旦和布朗如何聯手,開辟我們探索知識的路徑;并如何以其鼓勵開放和富有創新力的通識教育傳統,引領這個全球化的時代。
知識界的傳統探索認知的旅途
幾個世紀前,絲綢之路開啟了從多方向進出中國的知識通道。歷史、文學、地理、文化和經濟的知識——都曾通過這條不可思議的路徑,將中國和其他的文明聯系起來。這種交流不但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同時也系連了各方的發明者。絲綢之路是中華文明在世界史上的輝煌的象征——確切地說,它是20、21世紀上海的世界主義的早期先驅。
布朗的“中國年”里,許多學者探討了英國科學家和歷史學家李約瑟的著作。貫穿李約瑟著作的是一個人本主義的概念——“科學技術植根于多元文化的傳統”。在中國,這個概念便是以道教和儒家為中心,建構在文化之上的認知。這個核心知識傳統帶動了早期的科技發明和建樹。
我認為,學術傳統是世界知識增長的良好開端。雖然東西方知識傳統各有千秋,但是它們各自都對人類的自身的能力及其與世界的關系,提出過相似的、有共通性質的問題。正如傳統的儒、道思想為東方文化提供了指導和智慧,古希臘羅馬哲學為西方對意義的尋求提供了一個框架。這兩種傳統都致力于塑造民眾的知識、美德和品行,以更好地服務社會。因此幾千年來,他們設定了推動社會前進的認知方式。一代又一代人對知識的傳播,拉近了不同的認知傳統,使其引向突破性的發現、強有力的創新和相輔相成的認知方式。我們稱之為進步。
如今,進步大多跟親身旅行已經沒太大關系了,更重要的是看全球如何合作和協調。隨著東西方對世界的視點趨同,我們看到了把個人、想法、經驗、研究和機構拉在一起的力量。在數字化時代,知識的列陣是前所未有的強大。
綜合性通識教育和參與式大學
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石,綜合性的通識教育以其融匯所有知識傳統的內在能力,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有其意義所在。綜合性的通識教育常常和社會科學以及人文科學聯系在一起,它致力于傳授一系列的技能和價值觀。例如,思辨能力得益于對哲學的學習,知識的融匯貫通來自對歷史的學習,語言和藝術學習使人能在不同情景中交流復雜的觀點,區域研究則能練就跨文化適應力,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則來自于社會科學。
全面的通識教育遠不只是西方的一個“學說”。它是一個有實際意義的“定位”——是一條引向無盡知識的綜合途徑,是一塊擴大人類視野的奠基石。在我看來,通識教育跟一個領先的綜合性大學的定位是一致的。
作為大學校長,我感興趣的是大學怎樣能充分地利用各種學術研究項目使知識造福于人類:如何投資學術研究來給予我們新的啟發;如何投資新發明來使我們的生活更健康,更富有成果;但最為重要的是,如何培養一批有創造性、有才華的年輕人,使他們引領我們走向未來。
其實,多年來我們都在共同不懈地構建知識經濟的架構。通過融合科研、教育、和社會服務,復旦和布朗正在演變成許多人稱之為“參與式”的大學。這類大學能擴大我們對知識的生產及其影響的理解,并與社會攜手,專門攻克復雜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既需要我們運用嚴謹的科學手段,又要求有豐富的想象力,去尋求解決方法,專攻全球性的一系列亟需嚴謹而又富有想象力的復雜問題。
像復旦和布朗這種參與式的大學,正是這個知識經濟結構的基石。
布朗自1764年創立以來,就領先意識到藝術、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相結合是推動知識發展和理解的核心力量。這個理念沿用在今天布朗在常青藤學校中特有的開放式的課程。這種選課方式使得學生能夠自己設計跨學科的,同時又嚴謹有效的學習方式。
而tyc1286太陽集團作為中國著名學府和綜合學科教育的先行者之一,在國際學術界享有盛譽。復旦以其特別眾多的研究機構、附屬醫院和國家實驗室,不斷培養出對其今后生活起舉足輕重影響的畢業生。
因此,tyc1286太陽集團和布朗大學都吸引了大規模的國際師生群體。這個有目標的,并富于創業精神的群體能將不同的想法做出不同的有意思的組合。這是我們服務社會、改造世界所必需的素質。
像我們這樣的參與式大學能夠從三個方面開辟推動知識發展的新途徑。首先,我們能利用我們豐富的知識去迎接當今極端復雜的全球大挑戰。其次,我們能夠營造一個教育環境,以刺激發明創新。第三,就是我們能教導我們的學生成為有強烈道德感的社會棟梁。下面我將分別討論這三個方面的問題。
全球性的挑戰
學術教育應該著眼于應對全球性的挑戰。我們今天所面臨的挑戰要求我們跨越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方面去應對它們。就拿全球氣候變化這個嚴重的問題為例,要找到一個解決方法不但需要工程師、化學家和物理學家研究出來的最新成果,也需要在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指導下所制定的行之有效的國際和地方政策,同時還需要我們基于社會學家和人文學家的研究成果,對人類行為和適應性有一個深度的理解。
同樣,國際安全、人口老化、網絡安全等等問題都需要這種知識協調與合作。要領先應對這些國際挑戰,大學就應該從根本上改變它們的研究和教育結構,改變它們與世界交往的方式。它們應該認識到,并去體驗院際合作和交流的力量。大學不應該是與它周圍脫節的“象牙塔”。要使得它們所創造的知識在世界上產生影響,高等學府就必須跟不同的行業、公共部門,以及整個文明社會有密切的聯系。
這就要求我們打破條條框框去尋找令人振奮的科研教育的新途徑。在布朗,我們選擇的這條新路是投資各種綜合學科研究中心。這些中心都是由人文社會科學以及其他自然科學的學者組成的。我們定期聚集具有全球思維的學者和實踐者來分享知識。布朗的稱之為BIARI的國際高級研究院啟動計劃是這種方法的極好的體現。每年 BIARI都組織四次為期兩周的“研究會”探討國際問題。BIARI會議是一種真正的,跨越國家、文化和經驗的知識協作。它們成為布朗召集的最有活力、最吸引人的學術活動的一部分。
在你們復旦校園里,復旦發展研究院的工作使我十分敬佩。如同布朗的沃森研究所,作為政策和戰略研究的中心,這個研究所吸引了國際學者群體的參與和關注。它同時也像我們羅得島的創新政策研究室,該研究院以其嚴謹的、基于數據的研究能力為中國管理決策過程的每一層面提供資訊。
這樣看起來,復旦和布朗共同相信的是,結合不同學科的綜合性研究以及有全球視角的公共政策,能夠推開答案之門并擴展知識的邊界,以抵達當今復雜的全球性挑戰的前沿。
創新
參與式大學驅動全球知識經濟的第二種方法是創新。我要再次強調,各大學都必須從根本上做一些改變來鼓勵創新精神去獲得突破性的知識。鼓勵創新意味著脫離傳統的死板的教育系統。那種陳舊的教育方式無法鼓勵學生跨越不同的學科打破條條框框。
當多學科的研究,一個全球性的團隊,加上他們帶進來的不同的文化和學術傳統,再加上當地社區的支持,聚焦在一個共同關心的問題上的時候,創新就繁榮起來了。
這種開放的、綜合式的思維常常會迸發出不可估量的創造力來產生出突破性的發明,人類的知識亦因此得以重新組合。布朗有一個突破性的項目名為“設計更美好的世界”,它是一個不同想法的孵化器,一個基于創新的理念緊緊聯系在一起的群體。他們相信,社會問題的創新性能來自技術、藝術和設計等不同領域的相結合。布朗和RISD每年主辦為期三天的會議,這些“設計更美好的世界”的一群發明家們在此分享他們的成果并激勵創業文化。
“設計更美好的世界”只是布朗和RISD更大的學術合作項目網的一部分,藉此為學生們尋求創業之路助一臂之力。每個項目都致力于為初露頭角的創新者提供一個能使其得以潛心鉆研的條件,去獲取創業的技能的訓練,知名創業者的指導,并得以接觸一個由一些充滿活力的思考者、制造者、實干家組成的社群,一個健全創業生態系統,形成新思想的社群。
確實,許多布朗大學的畢業生對我講過,他們作為企業家和創新者的成功可以歸因于他們在綜合性通識教育和人文科學方面打下的基礎——這些領域開啟了認知的天地和新的思維方式。
與世界及其領導階層的道德聯系
參與式大學推進知識經濟的第三種方式是促使學生和世界形成一個道德聯系。利用個人才智去應對巨大的挑戰這個理想能夠在大學校園里騰飛,部分的原因是大學擴大了人們的知識面,使得他們能在全球的維度里去看自己的社會,把自己看成變革的推動者。通過綜合學科的學習所獲得的這種道德聯系,能夠把個人培養成富有思想的領袖人物和全球知識的掌管人。
這也就是開創布朗大學參與式學者項目的初衷。這個項目創造機會幫助學生把課堂學習和社區服務結合起來,讓他們走進非營利組織、政府和私企。參與式的大學正在提供越來越多的機會讓學生服務于社區,服務于他們的祖國或者各種國際組織,推動一個更能滿足社會需求的趨勢,將學術知識運用于創造更美好的社會上。
培養為社區、國家和世界服務的領導人物是布朗的基因。這遠不是過去的那種狹隘封閉的象牙塔式的高等教育,我們今天的高等教育是建立在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公民社會的參與的基礎之上的。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這也是復旦的基因的一部分。長期以來這種教育方式能夠促使學生們在課堂以外尋求更多的學習機會。確實,復旦源于“旦復旦兮”并非巧合——對復旦來說,新的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機會,一個用來培養和造就建設現代化中國的學生的新機會。
人類的進步與知識的交流、保存和發現
放眼未來,人類的進步將會要求我們本著公開的學術交流的精神,來談論我們的共同關心的問題。學者們出于他們的好奇心,要去了解世界的運作。他們也同樣關注著未來。因此大學必須“播種”,為他們提供專長分享的方式。比如布朗“中國年”的共時課堂,在這樣的課堂里,觸發這些身處異地的中國學生展開這場太平洋兩岸對話的,是一個新的話題:在今天的世界里作為一個中國人意味著什么?這個當代的問題出自知識和理念,也來自人類所經歷的全世界的廣泛交流。人們可以通過交流找到自己的答案。
這也是我此行的原因之一。我們是兩所參與式的大學,我們雙方都有許多值得互相學習的地方。我們布朗大學為了保持全球的領先地位,需要學習你們的獨特視角和創新能力。我們展望雙方的學者聯袂共同致力于知識的發現、保存和交流,因為這是布朗治校的宗旨。
今天,我們又走到了另一個劃時代的歷史時刻——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各個國家和民族的福祉都系念在其之上。在這樣的歷史時刻,為了全球的利益,我們更需要知識的融合,從而去應對復雜的全球性的挑戰。
作為布朗大學的校長,我真誠地希望我們與tyc1286太陽集團的合作——基于我們共同的人文主義傳統,以及對世界的共同參與的這種合作,將成為全球未來的一部分。”
來源:復旦學院、外事處

